查看原文
其他

如此“火热”的行业,找不到传人……原因令人唏嘘

桐乡市传媒中心 桐乡时间 2023-01-20

你见过打铁吗?

生起炉火,烧红铁块,抡起大锤,

叮叮当当一顿猛捶,

火花飞溅……


本以为这样的场景

只能在电视剧中看到了,

没想到,

桐乡竟还藏着一位

坚守了40年的打铁匠!

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!



这里藏着一位打铁匠



在崇福镇湾里村村靠近崇楼线的马路边上,有一间孤独的小平房,门牌上写着“燕京桥7”。“叮叮当当”的声音不停传出,时常有路人驻足,好奇这间小平房究竟是做什么的,走到近处才反应过来,哦,原来这是一间打铁铺。



四面漏风的破屋子,中间放了个大火炉,炉边架一鼓风机,炉膛内火苗直窜。这是老铁匠周恩志的“铁匠炉”。从2019年搬来到现在,这口炉子已整整燃烧了2年。


我们到达铺子的时候,周师傅正在为“远道而来”的新市客人打制“撬棍”。“撬棍”是一种建筑工具,用来给混凝土脱模。



为什么不买一根,非要大老远从30公里外驱车赶来?新市客人给了这样一个答案,“因为机器做的不好用。”对他来说,一把撬棍好用与否,关键在于撬棍顶端弯曲的角度,多一分嫌多,少一分嫌少。而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东西,又哪里比得上手工打出来的,可以如此“随心所欲”。



周师傅动作很快,烧料、锻打、定型、淬火,一气呵成,没一会儿,14把撬棍悉数打制完成。新市客人上手比划了一下,露出了满意的笑容,“可以!”手艺得到肯定,这是周师傅最开心的时刻。


一句“喜欢”,他坚守了40年



常说世间有三苦:撑船、打铁、磨豆腐。打铁是一门古老的手艺,却也是一份十足的“苦差事”,日夜对着滚烫的火炉,周恩志一做就是40个春秋


周恩志今年56岁,从1981年开始学习打铁这门手艺。因为进工厂无望,彼时16岁的周恩志想到了村里的老铁匠。上世纪80年代初的打铁行业还算火热,一个月十几块钱的收入,与普通工人基本持平,“比起种田,起码是份手艺,好歹能养活自己。”周恩志说。于是,周恩志的父亲便跑到老铁匠家门前苦苦请求,好说歹说,老铁匠终于收下了周恩志为徒。



从那以后,周恩志算是入了“打铁”这扇门,从学徒做起,一做就是3年。3年的学徒生涯很苦,除了没有工钱,让周恩志更苦恼的是对“火花”的恐惧:铁在炉膛里烧得通红,锤子一敲就是四溅的火花,烫破衣服是家常便饭。“最严重的一次还进了医院,过了两周才恢复。”周恩志说。



1984年,学成出师的周恩志如愿进入海宁第二刀具厂,成为一名打铁工人。借着生产力恢复的东风,铁耙、犁头等农具成了热销产品,彼时的手工铸铁业形势一片大好。周恩志回忆,最红火的时候,工厂里18口炉子、30多名工人同时开工,“叮叮当当”的打铁声响彻整个车间。炉子里是上千度的高温,车间里也有45℃,“我们都是赤膊上阵,太热了。”周恩志说。


好景不长,机器大生产后来居上,逐步取代手工铸铁业,那也是整个打铁行业没落的开端。上世纪90年代,周恩志所在的厂子终因经营不善宣告倒闭。失去工作的打铁工人们四散进入其他行业,只有周恩志,回到了海宁市斜桥镇庆云村的家中,选择独自支撑起一家打铁铺。“我就喜欢打铁,这辈子我就没做过其他的工作。”周恩志说。 


这间家庭作坊一开就是20多年,2019年,周恩志的村子面临拆迁,没了场地,打铁铺似乎难以为继。“我不甘心呀,东奔西跑,终于被我找到这间房,房东说可以,我就马上搬来了。”周恩志说。


他唯一的念想是……



 “我再做四五年就退休了,也做不动了,只是这门手艺……”周恩志叹了口气,眼神里满是悲凉,“要后继无人了。”西北风在屋外呼呼作响,屋里,一口孤独炉子在熊熊燃烧。“现在没人愿意干这个了,太苦了。”经历了两任徒弟的离开,周恩志似乎已经预想到了打铁这门手艺最后的结局。


 “我现在唯一的念想,就是为这门手艺申请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,也给以后的人看看,哦,原来打铁是这个样子的!”周恩志说。



老的技艺,

遵循的就是纯手工,

为这些仍在坚守的老手艺人

点赞!


记者丨庄菲菲(见习)、范弘昱

通讯员丨吴富江

摄影丨沈泽瓴

编辑丨陈栋涯

责编丨施玉婷

     小编推荐丨这些你可能关心     

 因为这个操作!桐乡一女子损失数万元……

 冬天真的来了!快来解锁桐乡“最美冬景”→

△ @桐乡人,这种数据线一定要换!很多人还在用……

下载爱桐乡APP,了解最新资讯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